亞洲女發胖 不孕、癌症等易上身 | |
更新日期:2008/06/09 04:16 |
別以為只胖一點點沒關係,多位肥胖專科醫師八日一致提出警告,亞洲女性比西方女性「不耐胖」,身體質量指數BMI一超過廿五,就開始百病叢生,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癌症、關節炎、不孕症等的風險越高。尤其五十五歲以上婦女發胖速度遠高於男性,須注意發福帶來的健康危機。
第一屆亞洲地區女性與肥胖高峰會七、八日在香港舉行,共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等八個國家的九十多位肥胖專家與會,國內也有多位醫師共襄盛舉。 與會專家認為,女性肥胖是一個須積極面對的重要課題。女性壽命普遍比男性長,五十五歲後進入停經期,因受荷爾蒙影響,發胖速度比男性更快,罹患心血管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也大增。 屏東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賴承志指出,亞洲女性比白種人「不耐胖」,西方女性個頭高、即使BMI廿五,外觀看來不算胖,也不至於產生疾病。但亞洲女性卻沒有胖的本錢,例如身高一六○公分、體重六十五公斤的女性,BMI值已超過廿五,外觀只是稍微豐滿些,但或許是人種、基因或體格的差別,雖然「只胖一點點」,亞洲女性卻面臨各種疾病嚴重威脅。 賴承志說,肥胖程度越嚴重,對健康的影響也越大,最明顯的就是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新陳代謝症候群比例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關節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症的風險也都上揚,甚至壽命縮短。 根據美國研究,五十歲的肥胖者,折壽早死的風險約增加二至三倍;整體來說,體重過重者早死風險約增加二至四成。 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在大會中報告一例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個案,這位身高一六二公分的卅三歲女性,從小就胖又不愛動,體重最高曾飆到八八.五公斤,就醫時已有糖尿病。醫院以飲食控制、運動並搭配減重藥物,半年內從六六.六公斤減至五七.七公斤,BMI達廿二的正常標準,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恢復正常。 基隆市立醫院瘦身門診醫師胡麗娟建議,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調整,在減重過程非常重要。但通常需要加上運動和藥物配合,否則無法持久、也很容易復胖。建議民眾養成天天量體重或至少一周量一次的習慣,當體重稍稍上揚時,應立即控制,以免太胖了就很難減下來。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8/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