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摧花 年輕妹妹要設防
試想一名正值花樣年華,對人生、愛情、婚姻都懷抱無限憧憬的女性卻赫然發現自己罹患乳癌,面臨可能失去乳房、生育能力甚至生命的殘酷事實,其身心所受到的衝擊,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表示,受到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西化影響,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近年均以6%的年增率持續成長,2005年統計發生率約每10萬人中有54人,雖仍較歐美每10萬人中120人少,但正逐年拉近中。
另一方面,國內女性乳癌患者的年輕化,亦是一個值得正視的議題。
■飲食西化 乳癌發生率成長
陳訓徹說,台灣乳癌患者每年新增約7千多人,高峰年齡為48到50歲,較歐美60至64歲年輕了10歲。此外,國內「極年輕」乳癌患者(國際定義為35歲以下)的比例高達5%,足足是歐美的2.5倍。
和信醫院外科部主任陳啟明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極年輕乳癌病患是一名現年廿三歲的大女生,五年前她考上大學的暑假意外摸到自己左側乳房有一不明硬塊,經醫師切片確診為乳癌,且腫瘤直徑已達三公分,原本滿心期待迎接新鮮人生活的她,為了治療只得延後入學一年。
雖然接受了單側乳房部分切除手術,術後又配合一連串化療及放射線治療,不幸的是,兩年前少女的癌細胞還是轉移到腦部,誰也不敢斷言她年輕的生命還能維持多久。
■35歲以下比例 歐美2.5倍
為什麼台灣整體乳癌發生率較歐美低,極年輕乳癌患者的比例卻較歐美高呢?
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任曾令民表示,台灣極年輕乳癌患者比例偏高的原因,醫界雖致力探討,但目前並無具體共識與答案。
此外,目前健保的乳癌篩檢給付對象及條件,僅針對50至69歲婦女,每2年補助一次乳房攝影(X光),完全未將年輕女性族群考慮在內。
而醫界公認,對乳房相對較小且乳腺分布較緻密的年輕東方女性來說,乳房攝影並不是適合的篩檢工具(除非患者的前期病灶是以異常鈣化點來表現)。
曾令民強調,極年輕乳癌患者的乳癌細胞還普遍存在惡性程度高、分化分裂速度快的特性,以致於患者常有篩檢時間癌(interval cancer)的問題;好比一年前接受篩檢還無異狀,一年後不但證實罹癌,且腫瘤可能已有相當大小。
影響所及,臨床統計證實,極年輕乳癌患者的治療難度不但特別高,預後一般也較差,其平均10年存活率僅有62%,較35歲以上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71%少了近一成。
■超音波篩檢 較適合台灣女性
因此,台灣乳房醫學會除大聲疾呼衛生主管機關應正視國內乳癌患者比歐美年輕化的事實,同時呼籲,相較必須把乳房壓扁到三公分厚度,還未必能夠偵測得到早期乳癌的乳房攝影,超音波才是適合絕大多數台灣女性,尤其是年輕族群的篩檢工具主流。
陳啟明建議,在健保未能回應醫界要求,合理降低乳癌篩檢給付年齡門檻之前,40至50歲女性最好仍能自費定期接受乳癌篩檢;至於篩檢方式,除非針對個案醫師有特別建議,否則一年超音波、一年乳房攝影間隔著做,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35歲以下女性,由於5%畢竟只是國內全女性乳癌人口中的相對少數,醫界目前僅針對有家族病史之高危險群,建議每一到兩年作一次乳房超音波,若篩檢發現異狀,再考慮進一步接受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