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憊症」籠罩病友 癌症權威疾呼正視

2011060419:04

「癌因性疲憊症」籠罩病友 癌症權威疾呼正視

 更新日期:2011/06/03 02:46 陳鈞凱、李盛雯/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陳鈞凱、李盛雯/台北報導】

癌因性疲憊症國內外趨勢座談會主辦單位:台灣癌症基金會主 持 人:彭瑞鵬教授(台北榮總顧問)與 談 人:彭瑞鵬(台北榮總顧問) 謝長堯(台大名譽教授) 賴基銘(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裕和(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紀 錄:陳鈞凱、李盛雯

有什麼比罹癌更可怕?對國內許多癌症患者來說,答案可能是:有心接受治療、卻無力撐完療程。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有高達七成癌友出現「癌因性疲憊症(CRF)」,動不動就感到四肢無力、懶洋洋、提不起勁、焦躁或憂鬱,而且這些症狀完全無法靠睡眠跟休息來緩解,身心俱疲下,甚至每三人就有一人因此中斷治療。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將「癌因性疲憊症」定義為「疾病」,呼籲重視,但國內醫界、病友仍把治療後的疲憊視為理所當然,為此,在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的「癌因性疲憊症國內外趨勢」論壇上,國內癌症權威們紛紛站出來疾呼醫界及病友,都要正視「癌因性疲憊症」,並提出對策。

三成二癌友自覺 疲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癌因性疲憊問題有多嚴重?台北榮民總醫院顧問、教授彭瑞鵬引用美國在一九九七年進行的臨床調查指出,有高達三成二的癌症患者,認為癌因性疲憊症「嚴重」影響他們日常生活。在台灣,也有三成癌友覺得疲憊比化學治療副作用所帶來的,腹瀉、掉髮、嘔吐還要令人困擾。

這些惱人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三個面向,癌因性疲憊在身體的表現主要是四肢無力;在認知方面的表現則包括: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在心理部分則有焦慮或憂鬱,造成其無法正常參與社交、工作活動,無法享受生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彭瑞鵬說,臨床統計顯示,癌因性疲憊的發生率,雖因不同的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有所差別,但普遍都超過七成五,且問題在於,有太多癌因性疲憊患者未接受適當治療,一項驚人的數字就顯示,掛急診就醫的癌症患者中,居然有高達五成四肇因於疲憊,且多數需要開始住院治療。

癌因性疲憊症不僅常被醫護忽略,甚至連許多患者都認為疲憊是治療癌症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症狀,不相信可以被治療。

彭瑞鵬強調,眾所皆知,癌症治療會帶來嚴重副作用,其中又以疲憊最常發生,因此如何處理癌因性疲憊已經是現在醫療的重要課題,而臨床證實,輔助和替代療法、緩和醫學的早期介入都可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疲憊並非不可被治療的絕症中的絕症。

無法忍受疲憊 癌友萌生厭世念頭

正常人也會累,休息就可以改善,但癌症病人的累,根本無法藉由休息就改善!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一語道破癌因性疲憊對癌友身體、心理的巨大衝擊。

這種不尋常的累,一般人根本難以想像。疲憊對病人身體功能的影響,最大影響在連步行一小段距離、清掃家裡、處理日常家務都做不到,更別提疲憊影響他們的情緒,做任何事都沒動力、對任何活動都沒興趣。

且疲憊無所不在,根據台大針對台北、雲林兩地,近八百名癌友調查發現,台灣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九成以上有疲憊問題;而有七成以上病人最疲倦的程度在中等程度以上。

賴裕和表示,台灣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因疲憊而影響最大的是心情、生活品質以及人際關係,尤其是負面想法紛飛,當疲憊症狀出現時,多數會產生癌症是否復發?身體是否負荷不了治療?是否該放棄治療?等憂慮,甚至萌生厭世念頭,認為活下來也不舒服,生不如死。

疲憊是癌症病人最常經歷的痛苦,但賴裕和坦言,目前在臨床治療與照護中,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有效處理,疲憊影響著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情緒跟生活品質,更打擊了病人的生存意志與活著的希望,嚴重性不亞於癌症的疼痛。

賴裕和建議,與其用「坐下來休息」及「躺下來休息」處理疲憊,運動反而更有效果,低強度、規律的運動,即使只是走路六分鐘,都經證實可紓解疲憊。

成因不明 醫界努力揪出疲憊病根

棘手的是,雖然癌因性疲憊這一項最困擾患者的癌症治療副作用,早在一九九七年開始受到全球醫界大幅度的關注和探討,但截至目前為止,成因及機轉仍是個謎團,也因此始終還沒有個確切的治療方針或藥物問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影響癌因性疲憊的相關因子眾多,包括腫瘤本身、癌症治療的副作用、精神情緒的低落及腫瘤合併症,每一項都可能導致疲憊發生,複雜度極高,叫醫界一時之間難以確實揪出病根來。

目前關於癌因性疲憊的致病機轉,各種假說林立,包括有:細胞激素假說、血清素假說、迷走神經假說、貧血假說、下視丘─腦垂體軸假說、生理節律假說、身體能量假說,但似乎還沒有任何一說取得決定性的關鍵證據。

賴基銘認為,其中細胞激素假說最有可能走對方向,因為腫瘤細胞會造成體內促發炎細胞激素(IL-6)的增加,造成內分泌系統的變化或貧血,間接造成大腦細胞對疲憊感知的異常,而持續感到疲憊,這一點在患者的血漿中普遍存有較高的IL-6濃度,已獲得證實。

尤其,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不但在二○○六年,確立了疲憊與IL-6的關係,二○一一年預計更將進行特別專題,更進一步探討其彼此間的致病機轉。

失眠、四肢無力逾兩週 疲憊來了

但治療之前,如何確診,以利早期介入更為重要。台大名譽教授謝長堯指出,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的定義,只要失眠、注意力不集力、四肢沈重等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與癌症相關,又非心理疾病引起,那麼就是癌因性疲憊找上門來了。

「疲憊(Fatigue)」不是一般的「累(Tiredness)」!謝長堯解釋,累是每個人在過度活動後的感受,可透過充分休息或睡眠解除,但某些人會感受到異常的累,且無法藉休息或睡眠緩解,這就是疲憊症。癌因性疲憊就是持續復發的虛弱,屬於慢性疲憊症,多發生在癌症治療中或治療後的病人,且很少為單一症狀,大多是群集症狀之一,包括無法正常工作或上學,與朋友疏離,過度渴求睡眠,思慮不清等。

謝長堯強調,癌因性疲憊雖然原因尚未明確,但會嚴重影響病人的身心狀態,進而影響治療的持續性與預後,醫護人員應該更有警覺及重視,仔細察覺、評估、監測與處置,一旦發現癥結後,不管是藥物或非藥物治療,都該馬上對病人既有的各種問題進行適當的調整,且建議每兩週就回診監測一次。